初春的暖流并未給橫斷山脈深處、瀾滄江邊的昌都帶來絲絲暖意,只是路邊樹梢上點點的綠意,點綴了昨夜降雪后的山巒。清晨當車隊行駛在這片美麗圣潔的藏東高原 上,我沉浸在自己的憧憬和遐想中,用眼去收納皚皚雪山,用鼻去暢吸自然,身心的愉悅猶如禪定,我誤以為可以就這樣陶醉下去。
沿 扎曲河逆流而上,進入河谷林區(qū)。這條狹長的河谷習慣上稱之為“扎久”,意為扎曲河河谷。沿著河流車子行駛的速度并不快,山間各種鳥兒的鳴叫在回蕩。途經一 個個村莊,5、6頭成群牦牛悠閑的在路邊徘徊,后面跟著它們的主人。晨曦穿過云層的太陽光,散漫的射在一戶戶農家小院上,升起的炊煙與陽光產生了自然地丁 達爾效應,一幅幅美麗的淺色調畫面就這樣構成了。行駛了一個半小時后,車隊停在了一個村莊,這時我被叮當、叮當、叮當… …的金屬敲打聲帶回現實,說明我們已經來到此行的目的地——嘎瑪文化旅游溝。
嘎瑪溝的歷史由來
如 果要追溯嘎瑪溝的文化傳承,可以依據的文獻資料并不多,但憑借位于嘎瑪村中心的嘎瑪寺也能推測出一些。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在這里修建了嘎瑪噶舉派第一個 寺院——嘎瑪寺,目前嘎瑪寺還有杜松虔巴的靈塔。到嘎瑪噶舉派黑帽系二世活佛嘎瑪拔?!s堅桑波時期,嘎瑪噶舉派政治地位得以提升,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將 瀾滄江上游的廣大地區(qū)劃歸嘎瑪寺管轄。為了擴大教派的影響力,從二世噶瑪巴到七世嘎瑪巴,陸續(xù)從尼泊爾、印度、錫金、拉薩以及內地召集大批工匠,在嘎瑪寺 大興土木,筑殿飾彩,鏤金雕玉,與佛教相關的唐卡、佛像煅造等藝術也開始在這里世代相傳。
自 元宋以來康區(qū)在政治經濟上與中原漢地來往密切,所以當地藝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積極吸取內地繪畫和手工藝的精華。特別是對嘎瑪噶赤唐卡畫派產生的影響較為明顯, 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該畫派對山水布局和色彩渲染中吸收了明代工筆重彩畫的風格,畫面構圖飽滿,山水寫實生動。而佛像造型則多呈現南亞梵式風格,鼻型尖而挺,畫面 主體人物的色彩、技法為本土格調,背景山水風景、花卉草木又多了些漢式的趣味。
拜訪嘎瑪德勒
身處嘎瑪溝,我們一行人在錯落有序的村里慢慢走著,一股傳統(tǒng)手工藝文化氣息彌漫在鄉(xiāng)村的空氣中。向導細致的介紹村里手工藝人的情況,這家是澤仁他們家畫唐卡的,那戶打造佛像,貢秋家是打造銀器的… …
在 熱心的向導帶領下,我們首先拜訪了83歲高齡的嘎瑪德勒老人。他是嘎瑪噶赤唐卡畫派傳承人,2008年2月,嘎瑪噶赤唐卡畫派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 產名錄,老人作為非遺傳承人聲名鵲起。2014年4月期間,嘎瑪德勒老人在拉薩舉辦的“指尖聲韻”——藏族唐卡嘎瑪噶赤畫派傳承人精品展,成功的將嘎瑪噶 赤畫派唐卡的藝術魅力淋漓盡致的展現給全區(qū)群眾,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當時自治區(qū)美協(xié)主席韓書力曾這樣說:“的確稱得上是嘎瑪噶赤畫派的精品大薈 萃”。
老人聽說有人拜訪,熱情的將我們迎到家里,帶我們到畫室觀看他的畫作。嘎瑪德 勒老人介紹,嘎瑪噶赤畫派唐卡的特點,隨意、夸張、剛勁、瀟灑,吸收了內地傳統(tǒng)山水工筆畫的技法,將其融匯到嘎瑪噶赤唐卡畫派繪畫技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在 嘎瑪噶赤唐卡畫派中的山川、樹木、花草等以綠色為主,正是受到國內傳統(tǒng)山水畫的影響。
在 談到嘎瑪噶赤唐卡畫派的傳承和發(fā)展時,嘎瑪德勒老人很很自豪的告訴我們,目前他已經教授400多個徒弟,他們遍及西藏各地,還有一些到內地開了工作室,他 們中許多都很優(yōu)秀,就是希望這些徒弟能更加將嘎瑪噶赤唐卡畫派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作出有更多好的作品。同時,嘎瑪德勒老人還邀請我們去觀看他徒弟們作畫,在經過 院子時老人6歲的曾孫女正蹲在地上玩耍,老人走過身邊一把就把她抱了起來,我們都很驚嘆83歲的老人身體還這么好,更是慶幸能親身經歷這位和藹、可親的藝 術大師的平常生活。
匠人之家的興起
在 嘎瑪溝除了嘎瑪噶赤畫派的唐卡出名外,嘎倉人的佛像打造技藝在藏區(qū)也廣為人知。嘎倉,意為匠人之家。今年76歲的仁增貢布傳承起父輩留下來的精湛技藝,是 嘎倉家“金屬工藝”正宗的嫡系傳人,從16歲開始隨父親學習手藝,六十年的風風雨雨,使嘎倉手工藝在仁增貢布手中越發(fā)得爐火純青,嘎倉人的技藝也在仁增貢 布那里傳承并散發(fā)著奪目的光彩。
來到在仁增貢布的工作室,5個匠人在敲打著手中的銅 片,有節(jié)奏的發(fā)出叮當、叮當的聲音,音律和諧美妙。我們看到,直到今天嘎倉的匠人們還是仍然沿用著古老的手工技藝打造佛像。鐵錘、鐵棒、砧子、木架、鐵 鉗、鋼鑿、鋼剪等簡單的工具,在匠人的手中隨時切換,一塊銅皮在匠人的一下下敲擊中逐漸地顯露出棱角,我們被這個過程迷倒,幾乎忘記了手中相機,不想快門 的聲音打亂了屋里本深的寧靜。他們能打出如此反復耐心的敲打,嘎倉人打造的佛像顯現出獨特的魅力。
向 導告訴我們,在嘎瑪溝幾乎家家會手藝,戶戶有傳人。全鄉(xiāng)1152個勞力中,就有專職銀匠140人,畫匠72人、石匠98人、木匠18人。這些匠人遍及該鄉(xiāng) 9個行政村,其中尤以嘎瑪寺近前的瓦寨、里土、比如3村最為集中。近年來,民族手工藝人主動走出山村,外出聯(lián)系銷路,足跡遍布昌都各縣、拉薩和青海、四 川、云南等省藏區(qū),聲譽日益響亮。
嘎瑪溝傳統(tǒng)手工藝文化的傳承隱匿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當我們翻閱歷史尋找著曾經遺留的線索,努力探秘文化傳承脈絡時,它正邁著自己的步伐向前發(fā)展。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