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嘎瑪溝位于珠峰自然保護區(qū)脫壟溝核心保護區(qū)界內(nèi),素有“世界最美麗谷地 ”之稱。嘎瑪溝被稱作西藏的“匠人之鄉(xiāng)”,在這里可以看到佛像的整個制作過程……
我們的到訪在當?shù)厝丝磥硪呀?jīng)習以為常,立刻有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圍攏過來,同行翻譯小妹熟練地拿出糖果散發(fā)給他們。在孩子們的簇擁下,我們走進了一處坐落在大山深處的佛像作坊。一串清脆的“叮當”聲和屋頂升起的青煙,讓這個普通的藏式小屋顯得生機勃勃。
未完成的佛像
“他們打造的佛像,已經(jīng)賣到臺灣去了!”小妹興奮地向我們介紹道。
走進這間并不十分寬敞的“工作室”,一派繁忙的工作景象,衣著樸實的工匠們正專注于自己手中的活計,只是回頭對我們微微一笑便又埋下了頭去。
瓦寨村以善造銅佛制品而聞名。《度量經(jīng)》中對唐卡和雕塑的尺寸和比例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佛像面部的眉眼寬度,鼻子的高度,身體的長寬比例如何都不是工匠能隨意發(fā)揮的。制作大佛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首先要在專用的紙上大好格子,然后按尺寸畫好圖紙。聰明的藏族工匠發(fā)明了用格子定位地方法,這樣才能保證各地的佛像都擁有相同的比例和外形,動作和面容也是固定的,其定位的原理和當前流行的“十字繡”有異曲同工之妙,經(jīng)過這樣的“固定”,制作出來的藥師佛絕不會和強巴佛弄混。
之所以會采用這樣的方式,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當年隨著佛教在西藏地區(qū)的普及,需要制作的佛像和唐卡也日益增多,為了能讓更多的工匠更快地掌握要領,同時又要保證佛像的質量,一些僧人發(fā)明了這樣的方法,以確保流傳開去的佛像和唐卡不會走樣。
嘎瑪溝是西藏的“匠人之鄉(xiāng)”
“這么大的佛像,你們是怎么做出來的?”
“我們都會把各個部分分解,腿、手、軀干或者頭是分開制作,然后焊接在一起的?!?/p>
“你們用什么方法焊接呢?”
“現(xiàn)在很多地方和我們一樣都用氧焊的,更早之前的方法不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沒學到。”
我故意跑去和那個很帥的小工匠搭訕,發(fā)現(xiàn)這個長相粗獷的男人正在用鑿子雕琢佛身的衣紋,和針尖差不多大小的裝飾花紋在他的手上慢慢成形,這樣的精細讓我驚訝不已。
一些部位有自己專屬的模具,一些就只能由工匠手工打制。像我這樣的外行是在看不出哪里是用模具澆鑄的,那些是師傅們手工打制的,因為類似手指這樣擁有完美幅度的部位,經(jīng)過師傅們的加工根本看不出接縫的位置。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嘎瑪溝會被稱作西藏的“匠人之鄉(xiāng)”吧。
部分佛像不需要制作出衣紋服飾,這樣的塑像一般是等著前來開光的僧人為它們披上綢緞或者錦緞的佛衣;部分佛像在制作是就要打造衣服,這樣的佛像做起來更加費時費力。工匠們總是將衣服和身體(例如露出的手和腳)一起打制,然后貼上裝飾物。
佛像的頭是拼接上去的
佛的面部是最關鍵的部分,對它的大小比例《度量經(jīng)》更是有要求詳盡。小一些的佛面是有模具可用的,這樣制作的技術含量就相對較低;大佛的面部制作就成了考量一個作坊技術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指標。這次我們的旅團正好遇到了一個快要完工的大佛像,它的頭部正靜靜地立在“工作室”的角落。
“這是一整塊打造的嗎?”我忍不住問同行的翻譯小妹。
“不是的,這么大的頭像只能是拼接的,有的地方先打好面部,然后再將頭發(fā)和耳朵、耳環(huán)之類的部分焊接上去?!毙∶谜驹趲缀鹾退粯痈叩姆痤^像前給我比劃著講解.
在各個部分制作的過程中,工匠們會實時地進行拼裝。怎樣將一個平面的草圖變成一個三維空間里的立體造型,各個部分用怎樣的角度進行拼接,除了《度量經(jīng)》中記載的規(guī)格,也要靠工匠們長期的學習和記憶。在這里7、8歲的孩子就能熟練地制作一些小佛像,這門古老的技藝就這樣代代相傳。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