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 > 旅游人文 > 觸摸西藏 > 活動推薦

        鹽井人的今昔生活

        2015年03月21日 11:21    來源:《西藏日報》/中國西藏新聞網    記者 周再雄 記者 次旦卓嘎
        分享到:    

            在芒康,羅松鄧珠經營著一家藏家樂——“古鹽緣”?!肮披}緣”緊鄰納西民族鄉(xiāng)政府,距街道50米左右,是一處鬧中取靜的地方。

            鹽井是個多民族雜居之地,主要居住著納西族和藏族,羅松鄧珠是納西族人。鹽井地處川、滇、藏交匯處,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地方,人們在民族習俗上區(qū)別也不大,像羅松鄧珠就很難從名字上看出他是納西族還是藏族。

            “古鹽緣”是個十分漂亮的地方,一扇鐵門虛掩著,鐵門的裝飾極富民族特色,推門進去,藏式和納西族風格相融合的小樓矗立面前。院子不大,卻開滿了鮮花,一棵不大的桃樹掛滿了果實,給人返璞歸真的感覺。穿過小院,邁上臺階,才算進入主樓。主樓客廳里擺放著大大的液晶電視,可以收看幾十個頻道。

            羅松鄧珠一家共四口人,兩個兒子,一個在拉薩上中學,另一個在天津上學,家里只有羅松鄧珠和妻子小敏。閑來無事,羅松鄧珠陪著我們到外面遛遛。出門往右,我們進入了一大片全是蔬菜大棚的田野,大棚里長著綠油油的蔬菜,茄子、辣椒、黃瓜、西紅柿、芹菜等各種蔬菜應有盡有。羅松鄧珠說,鹽井人以前都是從事制鹽、販鹽、背鹵水、趕馬幫等活兒,現在國家政策好,很多人都改行了,他家的鹽田也交給別人打理。羅松鄧珠指著一望無際的大棚說,這些大棚都是國家免費提供的。

            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一處懸崖邊,下邊的鹽田如層層梯田,滔滔江水奔流遠去。還繼續(xù)著千百年鹽田生活的中格村和加達村,一個在我們的腳下,另一個在江的對岸。日落夕照,鹽田和村落構成了一幅絢爛的圖畫。

            羅松鄧珠是制鹽人的后代,對鹽田有著濃厚的情結。他指著田埂上的一種植物“茶額措”(納西語)說:“每年都要采集很多,捆綁成束,然后沉到鹵水井田,它能使鹵水變色,從而達到消毒的作用?!币郧?,曬鹽可是個辛苦活兒,婦女們天不亮就起床,把鹵水背到鹽田里,男人們把鹽通過馬幫運輸到外地換錢換糧。羅松鄧珠以前就跑過馬幫,他知道其中的艱辛。

            時過境遷,現在的鹽井人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艱難謀生了。鹵水也不用人背,而是用水泵抽取,販鹽也不用趕馬幫,而是有汽車進村收鹽。我們腳下的中格村,藏語意為“一半”,處在從鹽井村到江邊剛好一半的位置。以前居住著幾十戶人家,羅松鄧珠說,現在只剩下兩戶了,其余的大都搬遷到214國道附近,種蔬菜、搞餐飲、辦家庭旅館,吃上了旅游飯。

            以前,鹽井的鹽遠近聞名,它沿著茶馬古道,向東可以過巴塘、理塘、新都橋,一直賣到雅安。向西可以沿左貢、八宿、丁青、類烏齊,賣到拉薩。羅松鄧珠不制鹽后,跑過運輸,現在辦起了藏家樂,賺了不少錢。當我們問羅松鄧珠是不是村里最富的,他靦腆地說:“我們不算,只能算中等收入。”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久久精品淫乱视频,无码专区影视网站,亚洲激情激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