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wǎng) > 援藏

        致敬老西藏|吳雨初:愿用生命講西藏

        2016年06月01日 10:23    來源:援藏    
        分享到:    

        吳雨初先生上世紀70年代從內(nèi)地大學畢業(yè)來到西藏,便把生命融入這片高山厚土,38年后的2014年,那些難忘的往事和大半輩子的生命融進了一本叫做《藏北十二年》的書。

        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聽取牦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左)的介紹

        《藏北十二年》講述了吳雨初先生早年間在藏北生活和工作的段子和趣聞,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等不同的層面反映了西藏的日常生活。書中百來個小故事,文字干凈清澈,簡潔有味,不少篇章,能讓人想到《世說新語》。書稿包括漢文、英文、藏文三種文字以及插畫,由兩個家庭、兩個民族、兩代人,共同完成。

        下面,我們來聽聽吳雨初先生自己講述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故事:

        起初只是想親自編一本藏語教材

        1985年下鄉(xiāng)工作組合影,左起第三人為吳雨初。

        我的這本小書——名副其實的小書——引起了一些朋友的關注,首先我要感謝許多陌生的讀者。其實,我壓根兒沒想寫什么類似回憶錄之類的書。我在北京出版集團當了近十年的老總,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書。有那么多好書,讓人高山仰止,讀都讀不過來,還寫什么書?。苛硪环矫?,也有那么多濫書,把寶貴的社會資源變成了垃圾,我又何必再增加一本呢?這本書正如第一則段子所敘,這是我的藏語文教材。我想學藏語,一時找不著合適的教材,就忽發(fā)奇想,自己來編教材吧。

        好友的慧眼賞識促成了一樁美事

        吳雨初(左)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贈送有關牦牛的圖書和雜志

        那是2014年。我每一兩天寫一個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藏北往事,讓我女兒翻譯成藏文,然后,我跟著她讀一遍,錄下音來,再自己去學。寫到十幾個小段子時,當時正在拉薩協(xié)助我籌建西藏牦牛博物館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龍冬看到了,他說這可以成一本書。我大不以為然,根本沒想過要出書。寫到四五十個小段子時,來西藏出差的北京的藏文化愛好者英方教授看到了,大為驚喜,甚至說這簡直是天才之作,囑咐我一定要出書,而且要翻譯成英文,還要配圖。他說,我來給你配圖,讓我女兒來給你翻譯英文。整整一個冬天,他們父女倆的業(yè)余時間全部費在這件事上?!捌渲写蟛糠謨?nèi)容在《人民文學》雜志2015年第3期上發(fā)表過。還有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十月文化公司的陳明俊都比我本人更看好這些文字,如果不是這樣,根本就沒有這本書。

             藏文翻譯央嘎瑪,是我的藏文老師,也是我的養(yǎng)女。她父親次仁拉達是我在藏北時的好朋友,可惜英年早逝。他臨終前,我飛到拉薩,他托孤于我。有關我與她父親的故事,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悲傷西藏》發(fā)表在《十月》雜志上,網(wǎng)上可以搜索到。

        曾經(jīng)的那些苦如今看來沒有白吃

        我剛進藏時,被分配到西藏海拔最高、條件最為艱苦的藏北。那里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有的地方達到5000多米。地區(qū)行署所在地那曲鎮(zhèn),是一個只有萬把人的小鎮(zhèn),中間只有一條馬路。全地區(qū)9個縣處,40萬平方公里,只有20多萬人。我到過藏北幾乎所有的地方,領受過風雪、揚沙、嚴寒和饑餓,但那時只有二十多歲,并沒有覺得特別艱苦。高寒缺氧是客觀存在,但人際關系非常好,民族關系非常好,不同民族的同事在一起,根本就不分什么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我后來多次回到過那曲,去年還回去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的一座城市了,有超市、賓館、酒吧、歌廳、自由市場,一應俱全,連進城的牧民也人手一部手機,而當時連一家飯館都沒有。我到那曲鎮(zhèn)西山的墓地去拜謁逝去的朋友,看著這座新興的城市,淚流滿面。一位藏族老友對我說,你們那時候多么艱苦??!現(xiàn)在的條件這么好,你們受的苦也值了!如果沒有今天的發(fā)展,你們那時的苦不是白吃了嗎?這話讓我很感動。

        筆尖的自然流淌生成美妙的文字

        的確,像很多人一樣,在青年時代都有過文學夢,我也寫過一些關于藏北題材的詩歌、小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涌動的文學新潮,也波及到藏北草原。記得當時,在一間土坯屋子里,燒著牛糞火,就著蠟燭光,讀到最新的文學作品,感受著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的到來。因為自己文學天賦不夠,也因為命運的陰差陽錯,后來離文學越走越遠了。這本小書,本不是為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的,也不是虛構類文學作品,出書完全是一個意外。

        在藏北那十二年,我從鄉(xiāng)到縣、再到地區(qū),故事太多了,寫一千個小段子也寫不完。因為我不是為了寫回憶錄,而是為了語言學習,所以,只能用最簡短的文字,寫那些最日常的事。如果寫長了,寫多了,寫復雜了,翻譯成藏文就比較難,學習起來就更困難了。這樣,我根本沒想寫什么高大上的東西,想起一則就寫一則,那些以往的人和事涌上心頭,但我只能挑最簡單的寫。

        寫一則,就交給女兒翻譯一則,第二天早上就到拉薩河邊去朗讀背誦藏文。盡管我這么努力,藏語文還是沒有學好,最多也就是初小程度。學習語言是要天賦的,我沒這天賦,只能靠最笨的辦法。我再努力也達不到用藏文寫作的水平。相反,藏族同胞學習漢語能力很強,掌握漢文水平很高。我認識的一些藏族朋友、特別是藏族詩人和作家,他們用漢語寫作,思維方式和語言使用方式很奇怪,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雖然用的是漢文,可我們漢族人卻怎么也寫不出那種味兒來。

        其實那些往事仍在傳遞并未遠去

        不為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是愉快的。我有幸遇到了那么多善良的人們,至今忘不了那些給我關心、幫助和恩惠的人們。曾經(jīng)去找過那個把我的雙腳暖在懷里的老阿媽,她已經(jīng)去世。那個罵我其實很喜歡我的書記已經(jīng)退休多年,還總抱歉地說自己脾氣不好。那個教我做酸奶的大姐,前不久還請我到她家做客。我去年辦理完退休手續(xù)后,專程到我工作過的嘉黎縣麥地卡去看望那里的牧民鄉(xiāng)親……有的往事,自己想起來都好笑,我理發(fā)時總想起讓我理發(fā)的云登啦;我失眠時吃安眠藥也會想起那位錯把安眠藥當感冒藥吃的老人。我每寫一則小故事交給我女兒翻譯時,她總覺得這些故事離她那么遙遠而又親近、那么陌生而又溫暖,有時候,她翻譯時也不禁笑出聲來。那些故事發(fā)生時,她父親也就她現(xiàn)在這么大年齡。

        我在北京工作時,每年都會回到西藏,來看看這里的朋友,也會在北京接待來自西藏的朋友。有一年,女兒到北京過春節(jié),我們在北京出版集團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會上一同用藏語演唱《思念》,讓同事們感動不已。可能因為我在西藏工作過的緣故,同事們對西藏題材的書稿也格外關照。加央西熱的《西藏最后的馱隊》的出版就有這樣的背景。這部書出版后,獲得了魯迅文學獎,這是藏族作家第一次獲得這個獎項,可惜加央西熱沒有能夠親自拿到獲獎證書就與世長辭了。加央寫的,的確是西藏最后的馱隊,因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汽車進入牧民家庭之后,用牦牛馱運這種古老的勞作方式就消失了,我們?yōu)樯鐣陌l(fā)展而歡欣鼓舞,但我們需要保存這種文化記憶。加央的這本書,現(xiàn)在作為西藏牦牛博物館的藏品展出。

        隨著西藏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西藏旅游、經(jīng)商、工作、飄泊和生活,對于西藏的認識也更為多元。撇開那些故意“神秘化”和“妖魔化”不說,我們每個人對于西藏,都有自己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審美角度。我的《藏北十二年》也只是其中一個角度。我沒有選擇宏大敘事,也沒有選擇離奇虛構,我只是為了語言學習,寫了一串小故事,如果說還有一些價值的話,那就是它是真實的,是我親力親為親聞親見的而已。

        吳雨初

        著名文化出版人。1976年大學畢業(yè)起在西藏的鄉(xiāng)、縣、地區(qū)、自治區(qū)工作,曾任那曲地區(qū)文化局長,西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文藝處長,北京出版集團董事長,現(xiàn)為西藏牦牛博物館館長。

        責任編輯:劉金鵬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久久精品淫乱视频,无码专区影视网站,亚洲激情激情在线